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里,范迪芳和AI一同“搭班”打理。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摄
1月17日13时,南京江宁区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温度升到26度,天窗随即主动翻开,循环风机也转了起来。
正在给西红柿藤修剪老叶的范迪芳,当了大半生传统农民,对此早已见惯不怪。本年63岁的她就住在邻近,每天步行5分钟上班,一天劳动七八个小时。“我只担任采摘、落蔓、打叉这些小活儿,至于上肥洒水、温度湿度,都是AI说了算。”
啥AI这么凶猛?范迪芳用手指了指大棚旮旯,“瞧!便是北面那个1米来高的白色铁皮柜”。
走近看,外表印着“设备环境智能控制体系柜”,正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角儿。周围还有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显示屏上有一行字:“一区当天已施行一轮上肥,上肥量为3600毫升”。手指轻触菜单切换,棚内各区的日常办理状况一望而知。
“看着其貌不扬,用起来但是灵光着呐!植株渴了、热了、病了,它都能把握和应对。”园区副总经理王铁军介绍,这套AI体系能经过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传感器感知四季改变,经过输配水管网、滴箭头号“循环体系”运送水分营养,经过湿帘、风机、天窗、保温、遮阳等“运动体系”调理室内温湿环境。
眼下,这栋34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种着佛罗伦萨、桃太粉等8个西红柿种类,现已连续老练。
自打用上了AI,王铁军觉得,“做个新农民还挺省心的,这20余万元花得值”。他掰着指头细说起由此带来的成效:曾经需求4个人办理,现在只需2个;它还有个手机小程序,不管人在哪里,都能对棚内状况一目了然;产值也随之大幅度进步,以桃太粉种类为例,全年亩产达2万斤,较之前增加了1/3。
这套体系的确也不是“无名之辈”,它在江苏省农科院的实验室现已“喂”了10年数据。2024年,江苏省农科院还靠它一举斩获“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该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任妮说,现在,这套体系现已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在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南京国家农高区等地的才智农业上大显神通。
AI种田真这么管用?王铁军不搭腔,随手摘下一颗粉红的西红柿递过来:“尝尝有没有小时候的滋味。”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