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近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含了来自苏州的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
历年来,苏州格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自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地级市以来,苏州建立并逐渐完备非遗文化法律保护体系;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和接班人;成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通过强有力的保护传承举措,有力推动苏州七大民间传统文化成功申遗。除了碧螺春之外,苏州的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全名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苏州就独占7席!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至今,茶叶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千百年来,起源于苏州洞庭山的碧螺春茶叶被太湖水环抱滋养,又与满山的果树间植,茶树汲取着一年四季的花果芬芳,凝聚出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
碧螺春茶,俗称“吓煞人香”。后来康熙帝巡视江南时,对其颇为青睐,谓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便正式赐名“碧螺春”,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了解,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出名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明代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历代文人墨客赞赏苏州茶,特别是碧螺春的题咏不胜枚举。清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作为非遗,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纯手工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著称,碧色悦目、味淳甘厚;观碧螺之色,佳趣无穷。在杯中先注沸水,稍待片刻,投入茶叶,沉于杯底而不浮,唯碧螺春茶能之。
碧螺春茶树种植在枇杷、杨梅、桃树、板栗等十多种果树花丛中,果树覆盖率30%左右。茶果间作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的花果香气品质特征,被誉为“茶中仙子”。同时,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500克特级茶有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茶之最。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绿茶制作技艺(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目前项目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个。
此外,各类活动中也常见碧螺春的身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通过市民体验碧螺春制作、远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内的苏州非遗、在“相约北京 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动,让碧螺春茶香飘向世界。
吴中区多年以来持续加大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注重茶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走宽了致富于农的特色发展之路。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新闻发布会也会每年如期举行,介绍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产区产量、质量等相关情况,回顾、预计茶叶价格趋势,让碧螺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更规范。
2022年,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一个物件,一种工艺,一段文化......在苏州手工艺人的巧手之下,江南之美被赋予了万千呈现方式。
本次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涵盖了碧螺春制作技艺等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也是继2011年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后,“碧螺春”再获的一项国际殊荣。
除了碧螺春,苏州的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在之前被列入世界级非遗。目前,全国4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苏州就独占7席!
在丰硕战果的背后,离不开苏州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自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地级市以来,苏州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步履不停。
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燕介绍,苏州接连出台了10个非遗保护法规和文件,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每个方面。其中,于2013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
此外,还成立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从最开始的300万元,到如今的1000万元,持续不断的增加的不只是苏州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更是苏州要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决心。“这个资金的三分之一会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三分之一用于传承工作的扶持和传承人的培养,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于各项非遗推广活动的举办。”王燕告诉记者。
为了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苏州自创品牌活动“触动市民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寻踪苏州非遗传承人进故宫”、“艺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面对面等,“我们还策划推出了非一般系列市民体验活动。”王燕说,“比如其中的碧螺春体验课,就深受市民喜爱,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与。”
苏州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传承人50名;省级非遗项目124个、传承人143名;市级非遗项目172个、传承人464名,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习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接下来,我们将慢慢地增加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同步提高文化的附加值,让苏式魅力历久弥新。”王燕说。